蓝色星球最为一部环境保护的纪录片来讲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一部佳片,在剧中你会发现世界真是奇妙至极。即便我们无法亲身体验亲眼目睹,但是通过摄影师的角度赴一场海底世界的视觉盛宴,无论是眼睛、耳朵还有心灵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大部分观众更加折服于导演把一部纪录片拍的如此具有故事性,在之前很多的心中纪录片常常是与无聊画等号的,下面就来进入蓝色星球的世界

那些你曾经想都想不到事情

原来机灵的猪齿鱼为了撬开贝壳,会利用坚硬的礁石,耗时一个小时把贝壳撞击50多次,不达目的誓不休;原来海底也有爆发的火山,也有喷涌的热泉,蓝色的火焰原来美地无与伦比;原来海豚群约在一起冲浪只是为了好玩为了增进友谊;

原来日本海域里有一种大头鱼当体内酶增多时居然会导致变性;原来美洲大赤鱿会凶残地吞食掉比它们小的同类;原来海参的英文译名为“海底黄瓜”(seacucumber),有点搞笑;原来有一种鲨鱼因纹路像条形睡衣,取名为睡袍鲨(pyjamashark);原来抹香鲸(spermwhale)的尸体沉入海底20分钟后会被嗅觉敏锐的虎鲸(orca)啃噬掉,场面血腥至极;

原来虎鲸会用自己硕大的尾巴把成团的鲱鱼打晕然后进食,壮观至极;原来成千上万条雄性革鳞鮨(grouper)为了授精为了交配,会不顾成群黑尾真鲨的追杀扶摇直上,震撼至极;原来食肉蠕虫的捕食现场仿佛是科幻恐怖片,恐怖至极;原来雄性小小的小丑鱼,为了让雌鱼有个安全的地方产卵,它们会一起搬动重重的椰子壳建造一个海底产房,温馨至极;

原来年集装箱里的只小黄鸭一不小心掉入了海里,从此随波逐流地开始了一场海上漂流记,有些小黄鸭甚至飘到了北极,让人难以置信;原来大海还会“沸腾”,科学家称之为boilingsea,其实是指金枪鱼(tuna)袭击成团灯笼鱼(lanternfish)时,在海面掀起如沸腾的海浪,场面罕见至极;

原来还有葡萄牙战舰“假水母”(Portuguesemanowars),透明的帆露出海面随海浪飘动,长达30米的触角能把小鱼迷晕了然后像钓鱼那样子把它们叼入嘴里,有趣至极;

原来体型较小的雄乌贼为了与“有夫之妇”雌乌贼交配,会很“鸡贼”地“男扮女装”接近大雄乌贼,然后很猥琐地把它旁边的雌乌贼给睡了,授精后再逃之夭夭;原来普通章鱼(octopus)曝露在外时为了躲避鲨鱼的追捕,会利用触角吸来贝壳包裹着自己,用作伪装与保护;原来十万只蜘蛛蟹(spidercrab)堆成山的脱壳现场如此不可思议。

原来世上最大的鸟叫漂泊信天翁(wanderingalbatross)翅膀长达三米,长着粉色的鸟喙,可爱至极。为了哺育下一代,他们不惜飞行数千米,但反哺过程中,幼鸟很有可能因误食了塑料制品而意外致死。原来海底最大的鱼类叫鲸鲨(whaleshark),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因海洋污染(例如塑料)它们的乳汁很有可能积累了许多毒素,从而导致了幼鲨的中毒身亡,可恶至极。

原来海底的海胆(seaurchin)如同地面的蝗虫,它们所到之处,绿草绿藻必定荒芜;幸好有海懒(seaotter),它们以海胆为主要的食物,只是人类为了制皮草大衣,大范围地捕杀海懒,而海懒数目的锐减也导致了海胆的疯狂肆掠。

原来珊瑚丛因为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海水升温,面临大规模集体白化(bleaching)甚至死亡的威胁,例如澳洲大碉堡(GreatBarrierReef),很有可能在本世纪末,再不复存在了。从小在澳洲长大的潜水员从拍摄伊始,看着原本色彩斑斓的珊瑚丛再到后来了无生机的一片死寂,在潜水镜后默默流下了泪。

  纪录片利用剪辑增强故事性。

珊瑚丛中的革鳞鮨雌鱼等待着涨潮排卵,此刻的雄鱼在做什么呢,通过斗争获得最佳站位,以使自己的基因被最大效率的传递。近处的鲨鱼群已备刀叉,排好队形,等待时机饱餐一顿,志在必得。

此刻,潮水上涨,鲨鱼已列成环形阵队盘桓在上,封杀了生路。雌鱼的排卵本能驱使她们从匍匐的珊瑚丛中冲向水面,雄鱼跟着奋不顾身,贴身护卫。鲨鱼占据高速公路的唯一出口毫不费力的收割晚餐。革鳞鮨们一边排卵排精一边落入鲨口,精卵扬起尘沙一般浑浊了海水,多数随着水流飘进了鲨鱼的嘴里。一场生命的争分夺秒,在生育与捕猎中产生死亡与新生的巨大冲突,伴着音乐的高潮戛然而止。一片寂静之后,少数未被吃掉的且有幸结合的受精卵散落珊瑚,找到了新的栖息地,希望的新生命们有冉冉升起,星星点点的小鱼儿们又能在珊瑚乐园里愉快的游动。

最好的戏剧冲突也不过如此。竞争,生育,杀戮,融合,幸存,新生。剧情跌宕,首尾呼应。

珊瑚丛们是游戏场,是餐厅,是剧场,是家园,是能量,是水下城市,是生态链中的温床,见证和孕育着一切死与生。

而它们本身也脆弱不堪。心中忽然涌起惭愧,庆幸,休闲潜水只能潜到水下30m的地方。很多生命为了躲避闯入者而潜入深海,很多破坏的家园已不能逆转重来。除了敬畏,还是敬畏。

如今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塑料垃圾、过度捕捞、海洋噪音,如今的海洋生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问题。然而,该纪录片反复强调的是,未来海洋生物的幸存与否以及沿岸城市的淹没与否,全都取决于人类的日常行为。

少用塑料、节约用电、搭乘公共交通与尽量多使用可再生资源......这应该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日常。

人类作为食物链的顶端,我们“投下的毒”,最终还是我们自食苦果呀。

保护美而脆弱的蓝色星球,人人有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feihaimaz.com/dwwztz/1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