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bull端午悠悠粽飘香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为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有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赛龙舟的习俗。 节日名称端午节 “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端午”。《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女儿节 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沙画:张辉策划:李娜《源于纪念屈原》 视频转自:点石沙画(ID:zhanghuishahua) 节日起源端午节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为了避免江里鱼龙虾蟹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纷纷把食物扔在江里。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民俗活动画额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 采药 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划龙舟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是日,竞渡,竞采杂药。”。 粽子 粽子古称“角黍”,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发明的,真正有文字记载的粽子见于晋周处的《风土记》;而流传有序,历史最悠久的粽子则是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 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 雄黄酒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相关谚语蛤蟆蝌蚪躲端午。(北方) 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山西)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北方) 癞蛤蟆躲不过五月五。(北京) 端午请菩萨,端六发乌贼。(江浙) 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苏) 端午不戴艾,死去变妖怪。(西北)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西) 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山东) 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山东) 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江浙) ▲“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古典诗词《竞渡》卢肇石溪久住思端午, 馆驿楼前看发机。 鼙鼓动时雷隐隐, 兽头凌处雪微微。 冲波突出人齐譀, 跃浪争先鸟退飞。 向道是龙刚不信, 果然夺得锦标归。 ▲《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欧阳修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 五色新丝缠角粽。 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 叶里黄骊时一弄。 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观竞渡》,题:“观競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 《浣溪沙·端午》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 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乙卯重五诗》陆游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 《江上吟》李白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採药草》,题:“五日午时蓄採众药治病,最效验。” 《五月五日》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 《六幺令·天中节》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 朝夕新亭对泣,泪竭陵阳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满江红·端阳前作》佚名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 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 万户家中缠米粽,三闾庙外吟君赋。 祭圣贤,忠义荡乾坤,伤君去。 奸当道,谣言布;遭放逐,悲难诉。 叹家亡国破,汨罗归处。 志洁行廉争日月,辞微文约传千古。 子沉江,鹤驾泪淫淫,何其苦。 ▲《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温馨提示 点击阅读原文,领取属于你的端午祝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feihaimaz.com/dwwzfb/10372.html
- 上一篇文章: 章鱼鱿鱼墨鱼乌贼八爪鱼傻傻分不清
- 下一篇文章: 绝对没有PS的完美照片,太惊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