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村码头,看闪烁的鱼鳞丰硕的收获
舟山朱家尖,已经开发成热点。观音大桥连接了本岛,快艇交通了普陀山。朱家尖自己的观音法会与中国佛学院普陀分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修为的佛徒。大大小小的寺庙,与机场的现代化,相映成趣。 然而,朱家尖是个海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古训,在渔民身上依旧有很好的体现。常常站在岸边,我寻思着“山的那边海的那边”有什么?有时间,我希望到海岛深处的渔村走走,寻找那人少年时的感觉。 漂亮漳州岛海湾 去过不止一个渔村,却从未看过卸船。这天,我们走到漳州岛,一个漂亮的港湾。这一刻风平浪静,湾里泊了很多渔船。渔船静静地停在水面,像一幅幅画面,静物写生的作品。 时间倒退几十年,漳州岛港湾,是舟山最早的海带养殖基地。每个新年将到未到时,漳州岛港湾的海水温度,能稳定到十九度以下。养殖海带时间到了。在专家指导下,渔民们选择好健壮的海带幼苗,开始养殖。 优秀的海带幼苗要求大小均匀,色泽鲜亮。之所以在漳州岛养殖海带,是因为这里的海湾温度稳定,具有风浪小水色清,流水顺畅的特点。大约半年不到,海带成熟。那是当年舟山群岛的引进工艺,新的创收点。可惜,现在看不到了。我去霞浦看光影,看海边众多的杆。那些杆是渔民为收获海带搭建的架子,却意外成了网红。假如这里也是,会不会更红? 靠近岸边的码头上,我忽然看到远方忙碌的人们。忙忙过去看,他们正在卸船。一筐筐银光闪亮的鲳鳊鱼,顺着一只只手臂,从船上到了陆地,再到了大卡车上。船上有个人,举起一条两斤多重的大鲳鳊,对岸边游人吆喝:一百五一斤,要不要?有人说贵了。那人换了一条斤把重的鲳鳊说,这条一百八一斤。比菜场便宜多了。品种不一样懂不? 正在卸货的人们 以前总听那人说,他们老家渔船回港和现场竞价的场景,没想到被我撞见了。没想到,是我与舟山紧密联系了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纽带没了,亲情还在。 我没见过船老大打鱼归港,看到过不止一次鱼塘清塘。小时候在农村见过,大约十年前在扬州也见过。那是快过年时,骑车出去玩,遇到正在起鱼的鱼塘。我们到达时,渔网正在收紧,鱼儿被堆在网中间。它们在水里挣扎、跳跃,闪耀起一道道白光。打鱼人开心,看鱼人雀跃。因为鱼太多,很多人穿了皮衣围着渔网继续慢慢收网。 鱼,不。应该叫鱼群,集中在一起,还在水中。最后怎么弄到岸上?可能工作场所不够宽大,有人叫着让观看的人离开,让出场地。我们便走了。那一次的偶遇,我记了很多年。虽然我知道过年清鱼塘的习惯。年年有余嘛。可哪一天清塘,撞见不易。 在码头我一边走一边看。卸鱼的船不少。渔船码头与行人游人不冲突。他们紧靠水边,位置很低。游人或行人走在大路上,居高临下观看。渔船上,斜搭一块木板到地面。一只只装满鱼的框,从船上麻溜地滑下。地面有人一只只接下,不需要肩挑人扛。这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卸载方法! 鱼腥味儿特重。第一次到舟山,踏上陆地就是这味儿。不知道地方ZF用了怎样的方法,现在定海空气极好,一点腥味儿都没了。前两次过来,正好伏休,连沈家门渔港都没有气味。这一次在小渔村,算是感受了早先小说描写的渔村味道。 一路看过去。一框框带鱼、章鱼、乌贼鱼、虾驏鱼、鲳鳊鱼等,整整齐齐码着,船上还在往下出溜。天气不错,不冷不热没有雨,秋高气爽。蓝天白云间,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都是鲳鱼 我看到很多人在笑。是的,大海的富裕,养育了一代代渔民。卸下来的一筐筐,不是鱼,是一家人的吃喝拉撒,是对生活和未来的希望,是付出后的最好回报。 装满了鱼的框,卸下来直接上了卡车。我知道,很快会到各大菜场,进了千家万户的饭桌。禁捕开放以后,平静的大海上,渔船点点。出海捕鱼,回港收获!海岛人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可以每天吃到透骨新鲜的海鲜。 海岛人吃海鲜,保留了最本真的味道。他们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清蒸、红烧等,几乎除了葱姜酒,没有调料。这是最平常的做法。清烤、暴腌、做鱼鲞等,每种鱼,做出不一样的味道。共同的特点是食材新鲜,味道鲜美。 码头上,买鱼以一筐为单位。我问了两条船上老大,均回答少了不卖。倒是有一个人听我想买,捞过来一条大鳗鱼问我要不要。我看看鱼太大,算了。那么一条大鱼买回家,别的东西没法吃。 即将走向菜场 那就看吧。从码头走进樟洲岛深处,难得的湛蓝,几乎没有声音。这是大海吗?是波涛汹涌、暗流涌动的大海?还是无数诗人讴歌的大海? 是的,这是大海!码头上的所见,是大海给予人们的馈赠。一辆大吊车,长臂转动,缓缓吊起一张大渔网。是要修补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feihaimaz.com/dwwztz/12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游漫谈任天堂明星大乱斗全内容评测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