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中医如何治疗
#缺铁性贫血#铁元素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之一,是体内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物质。人体内铁元素过少会引起,含铁血红蛋白的缺失,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贫血中最常见的,好发于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及婴幼儿、育龄期女性,有调查显示,育龄期女性的发病率约为40%。 缺铁性贫血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饮食偏嗜,女性月经过多或多次妊娠,其他疾病(如胃切除手术、慢性腹泻、慢性出血等)。大部分情况下是由于机体铁元素需求增加而补充摄入过少导致的“入不敷出”性铁元素不足;也有部分人是由于铁吸收障碍或铁元素丢失过多造成的。临床常以乏力、面色萎黄、头晕、耳鸣、心悸等症状为主,实验室检查会发现铁元素含量、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等数值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01典型案例 于某,女,35岁,某企业职工,年9月29日初诊。 主诉:倦怠乏力3年余,加重1月 患者平素体质一般,时有倦怠乏力,-09-08医院查血常规示:红细胞计数3.78×10^12/L,血红蛋白78g/L,红细胞比容0.27L/L,红细胞平均容积72.1fL,平均血红蛋白含量20.7pg,平均血红蛋白浓度g/L,铁2.6umol/L,铁蛋5.9ug/L。刻下:面色欠华,呈萎黄,倦怠乏力,月事时有提前,色红,睡眠易醒,纳尚可,小便起夜2-3次,大便尚可,既怕热又怕冷,舌淡暗苔薄,脉沉细。 西医诊断:缺铁性贫血 中医诊断:血证(气血亏虚证) 方药:归脾汤加减(炒白术、党参、炙黄芪、当归、炙甘草、茯神、蜜远志、炒酸枣仁、木香、龙眼肉、大枣、生姜) 予以10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年10月13日二诊 患者药后诸证平稳,眠转安,纳可,稍有口干、口渴,舌红苔薄,有齿痕,脉细弦数。 调整方药:炙黄芪、党参、生地、熟地、北沙参、麦冬、铁落、茯神、天冬、地骨皮、水牛角、蒲公英、干姜、玄参、桑寄生、甘草 予以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年10月23日三诊 药后诸症平稳,纳眠尚可,本次例假未至(自行验孕棒未见孕象),舌红苔薄,脉细数。 调整方药:上方去茯神,加茯苓、菟丝子、代赭石、乌贼骨 予以7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年11月5日四诊 药后诸症平稳,于-11-05复查血常规:血红蛋白g/L,红细胞4.24×/L,其余指标均已恢复正常。体力尚可,舌淡红苔薄腻,脉沉。 调整方药:方去铁落、代赭石,加车前子 予以7剂,服用完后即可停药 02按语 缺铁性贫血在中医上认为属于“血证”的范畴,根据此人的四诊信息来看,辨证当属气血亏虚之证。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行血,精微物质于心中化赤为血;故气血亏血者,必有心脾两虚之象,如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眠差易醒、心悸等。治疗当健脾养血、宁心安神为主;此外,血为阴之液,耗伤日久,必会有阴虚之象,出现口干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等,故也需要养阴清热之法。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feihaimaz.com/dwwztz/11998.html
- 上一篇文章: 绿盾2017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