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http://nb.ifeng.com/a/20180419/6515562_0.shtml
                            

睡前刷手机容易抑郁

#健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薛天与合肥学院教授赵欢带领的合作团队在6月1日在线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的研究中指出,长时间的夜间蓝光照射,会通过小鼠大脑特定的神经环路,引起抑郁相关症状。

他们构建了夜间光干扰模型,模拟当前社会的不正常光照模式。持续3周,每晚9点至11点用蓝光照射小鼠两小时。尽管小鼠昼伏夜出与人类相反,但它们的行为同样受到每日光照变化和昼夜节律的影响。

研究发现,增加夜间照明后,小鼠的昼夜节律没有明显改变,但逐渐出现了一些异样的行为。比如,当被迫游泳时,它容易表现出一副爱动不动的放弃状态;面对糖水,偏嗜度下降了——对“快乐水”的兴趣降低了!

由于这些行为与人类抑郁行为有一定相似性,科学家将其定义为抑郁样行为。不仅如此,取消每晚的蓝光照射后,小鼠也没有马上恢复,抑郁样行为仍持续了长达3周的时间。

不过,在这项研究中,作者提醒道,小鼠实验存在一定局限性,能否由小鼠推及人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事实上,科学家此前已经在人类的视网膜里找到了自感光神经节细胞,也就是这条神经环路的第一站。

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机不离手”“眼不离屏”靡然成风,如何应对由此带来的潜在健康危害?作者表示,人类不过百余年的工业化历程带来了大量全新的生存环境变化,人类机体可否有效适应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这项研究提示,应该保持规律作息,尊重生物学规律,避免扰乱机体的正常运作,从而保持个体的健康。

(澎湃新闻)

科学家利用人类干细胞培育出毛囊

#生物

美国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表在《自然》上的一项新研究为脱发和烧伤患者带来了希望,他们用人类干细胞培育出毛囊组织,并成功在老鼠身上长出毛发。

脱发和脱顶大多是由于毛囊受损导致的,因此最有效的治疗途径就是移植新的毛囊组织。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利用人体干细胞成功在培养皿中培养出皮肤类器官使这一治疗方法实现了。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干细胞可以形成任何类型的皮肤组织,在移植到缺少毛发的小鼠身上后,有超过一半的移植物上长出了2到5毫米的新毛发,这些新长出的毛发几乎与自然形成的毛发无异。

哈佛医学院的整形外科医生卡尔科勒教授(KarlKoehler)说:“这表明类器官能够与小鼠表皮融合并形成长出毛发的新皮肤。这些皮肤类器官在生长因子和其他化学物质的混合物中需要培养4到5个月,就能产生皮肤表皮和真皮。”

由于皮肤的结构和质地非常复杂,因此也是人体最难模仿的器官之一。它有毛囊、腺体等附属物,对调节体温和体液至关重要,这些有助于保护身体免受疾病和伤害,并控制触摸和疼痛感。

科勒教授表示,由于皮肤的复杂性,在培养物和生物工程移植物中重建皮肤附属物是一个尚待解决的挑战。现在,我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可用于脱发治疗。

此外,皮肤类器官或还可以治疗包括癌症在内的其他疑难杂症。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模型用于研究皮肤类器官发育的细胞动力学,以便用以探索一系列遗传性皮肤病和癌症的治疗方法。一旦该方法应用于临床,那些脱发、伤疤、遗传性皮肤病、烧伤等患者都将得到革命性的治疗。

(快科技)

地球首个生命或由RNA和DNA混合而成

#生物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近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关键组成部分可由相同原料制成。这表明,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个生物或许并非由纯RNA或DNA组成,而由这两者混合而成。

许多研究人员怀疑,RNA首先出现,随着生命体变得日益复杂,发展出制造DNA的能力,而DNA最终取代RNA成为基因的载体。

RNA和DNA的组成部分名为核苷酸。RNA和DNA都使用一组4个核苷酸。每个RNA核苷酸对应1个DNA核苷酸,两者稍有不同。

在最新研究中,英国剑桥MRC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约翰萨瑟兰及其同事用简单的碳基化学物质制造出DNA的两个核苷酸。在生命出现于地球之前,这些碳基化学物质可能很丰富,其中包括氰基乙炔,其每个分子仅包含5个原子,在宇宙中也很常见。在此之前的年,萨瑟兰团队使用同样的化学物质制造出了RNA的两个核苷酸。

萨瑟兰团队将RNA核苷酸与新的DNA核苷酸结合在一起,获得了全套4个核苷酸。他说,基于该核苷酸集合的杂交分子可能先于纯RNA或DNA出现。萨瑟兰说:“当我们研究RNA和DNA时,发现它们密切相关,我们的最新研究表明它们是‘兄弟’而非‘父子’。”

此前也有研究人员发现了DNA可能很早就已形成的证据。那么,地球上第一个生命体内的RNA和DNA如何协同工作?萨瑟兰猜测,这个原初的遗传分子不是纯RNA或DNA,而是半个RNA和半个DNA组合在一起。

(科技日报)

四成脂肪肝患者并不肥胖

#健康

很多人认为,只有体型肥胖的人才是脂肪肝的高危群体。不过,《柳叶刀-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最新发表的一项涉及24个国家或地区、覆盖.6万受试者的数据分析显示,全球脂肪肝患者中约40%为非肥胖人群,近1/5还是瘦子。

医院感染疾病科副主任医师徐京杭介绍,肥胖和脂肪肝密切相关,却不是胖人的专利,“即便总体上体重不超标,算不上肥胖,但可能存在肝脏内脂肪过度堆积的情况,从而表现为脂肪肝。”

徐京杭表示,迅速减肥、营养不良等都是瘦人患上脂肪肝的常见原因。迅速减肥时,体内大量脂肪需要通过肝脏排出体外,这时候肝脏内脂肪原料过多,无法及时进行处理,多余的脂肪组织就会沉积在肝脏,出现脂肪肝。

营养不良导致脂肪肝是因为肝脏在代谢脂肪时需要多种物质参与,比如需要一些蛋白质运输脂肪,在营养不良,尤其是蛋白质不足时,肝脏代谢脂肪的能力受损,无法把脂肪及时排出,就会让脂肪大量沉积于肝脏,形成脂肪肝。

此外,长期大量饮酒、不爱运动、喜欢甜食、滥用药物、遗传代谢问题等也是瘦人出现脂肪肝的原因。

据《中国脂肪肝防治指南(科普版)》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达12.5%~35.4%,脂肪肝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肝脏疾病。脂肪肝不仅可导致肝硬化、肝癌,还可诱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疾病,降低人体免疫功能。

徐京杭提醒,管住嘴迈开腿,早期、轻中度脂肪肝比较容易被逆转。“少吃甜食、甜饮料、精制米面、油腻食物,而蔬菜、蛋白质类食物是不能少的;避免久坐,保持健康的体重,尽量将腰围控制在健康范围,男性不超过90cm,女性不超过85cm。同时,要保证每晚7-8小时的充足睡眠。”

(新京报)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万年来最高

#环境

当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浓度,达到很长时间以来的最高值。据近日发表在《地质学》期刊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科学家发现当今大气CO2浓度超过了过去万年的最高纪录,且其飙升的速度也前所未有。

自从工业化以来,人类不断升级发展需求,温室气体的排放越来越强劲。长期研究表明,从19世纪初开始,CO2浓度急剧上升,这一时间点就在工业革命的前后。目前,CO2被认为是温室效应最强的污染物之一,而CO2浓度升高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目前,已有的直接记录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但在这之前,情况就非常模糊了。科学家们钻出的冰芯,可以让人们“看”到远在万年前的情景——当时的CO2浓度还不到ppm。

此次最新研究中,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时间,追溯到万年前。团队通过研究古代植物的化石遗骸来实现这一目标。因为当植物生长时,它们会从大气中吸收CO2,植物的组织会保留某些稳定的碳同位素,尤其是碳-12和碳-13。当这些植物变成化石后,科学家们就可以研究同位素的含量,以确定植物生长时的CO2浓度。

研究团队通过这一方法发现,在整个万年的时间里,CO2浓度大多在ppm到ppm左右波动。这远远低于现代水平。研究同时发现,在过去的漫长岁月里,CO2浓度从未像我们现在所经历的这样,如此剧烈地攀升。

研究人员指出,在过去万年中,变暖事件都与CO2浓度的上升幅度有关,其中包括发生在万到万年前的中新世中期,以及万到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

去年5月,夏威夷的莫纳罗阿天文台测量的数据显示,CO2浓度创下了.26ppm的新高,该浓度也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如今这项最新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当前人类所面临挑战的严重性。

(科技日报)

穿山甲升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动物

我国将中华穿山甲从国家二级保护提升至一级。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高度支持及赞扬这一升级举措。随之增强的保护措施不仅有利于对穿山甲的救助、栖息地恢复和保护、种群保护和物种研究,同时执法及处罚力度的加大会使得犯罪成本增加,也有利于控制穿山甲盗猎行为、加强打击其非法贸易,并提升公众对穿山甲的保护意识。

WWF此前多次建议加强对中华穿山甲的保护,并提出将其保护升级。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WWF从未停止在国内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工作,通过研究和实践获得经验,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希望所倡导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可以为国家相关法制的完善提供建设性思路和建议。

此次的穿山甲保护升级举措,无疑向社会和公众传递了积极的信号,WWF也将继续支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已开启的对现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订工作。

全球共有八种穿山甲均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公约)附录I中,其活体、死体及制品的国际商业性贸易被严格禁止。中华穿山甲保护升级后,意味着所有穿山甲已全部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目前,中华穿山甲,马来穿山甲和菲律宾穿山甲已处于极度濒危。濒危物种,无论是用于食物还是药物,无论其是否有效,都不应再被经营利用,因为它们已经濒危或处于灭绝的边缘。“没有哪一种文化或传承,值得以一个物种的灭绝为代价!”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说,穿山甲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远远超过它们的肉和鳞片的价值。”保护穿山甲,拒绝穿山甲及其制品消费,任重而道远。

(新浪科技)

人类细胞首次实现可控可逆变透明

#生物

据英国《自然通讯》杂志2日发表一项生物技术研究,一个美国研究团队称,首次在实验室内成功将人类细胞可控、可逆地变成透明。这一成果有助于开发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的独特生物光子工具,并极大推进人类对多种生物系统的透彻理解。

尽管自然界许多动物出于隐藏目的,已经进化出可受自身控制的透明度,但是迄今为止,对于活的人类细胞和组织的动态(即可控和可逆的)透明性的发展,仍然难以捉摸。

科学家们已知有许多头足类动物能够改变其皮肤传播、吸收和反射光的方式,实现伪装的目的。譬如,雌性乳光枪乌贼就可以通过这种机制,将外套膜从近乎透明的颜色变成白色以躲避攻击。不论是哪种情况,这个过程都是通过一系列白色素细胞来控制的,白色素细胞包含的反光蛋白质能够改变细胞的光学性质。

此次,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研究人员阿隆格罗德斯基及其同事,受头足类动物的适应性皮肤细胞的启示,并从其结构和功能中汲取灵感,着手设计并改造了人类细胞。这些细胞包含可重构的基于蛋白质的光子结构,能够有控制地、可逆地变为透明。

研究团队选择的是人类胚肾细胞,通过改造使它们表达乳光枪乌贼外套膜中的反光蛋白质A1。之后,他们研究了表达该蛋白是否影响人类胚肾细胞与光的互作,以及这些性质是否可控。他们在实验室使用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改变了工程细胞的透明度。

透明化可以让科学家们对细胞中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精确观察,而可控、可逆的掌握这一变透明过程,将对细胞内部动态过程有更深刻的了解。研究人员总结表示,他们的最新成果将能更加清晰地显示活细胞和活组织内部所有的发生过程,并通过这一步加深科学家们对于各种生物系统的认识。

(科技日报)

原标题:《睡前刷手机易抑郁;干细胞培育毛囊或拯救秃头;四成脂肪肝患者并不胖

闻周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feihaimaz.com/dwwzcs/12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