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年俗,你知道多少
脸部白癜风患者能否服用复方斑蝥胶囊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306/6084080.html 春节是中国农历年的岁首 亦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寓意着团圆 象征着兴旺 时至今日 春节对中国人而言 影响力仍然是史无前例的 每年的春运 这场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年度人口迁徙就是最佳见证 但是年年都过的春节 岂止只有时间在缩短 在许多人心中 如今的过年已与儿时记忆中的那个年相差甚远 今天 就让我们来聊聊那些不该忘怀的浙江年俗 腊月二十三,小年 一般要大扫除,办年货,送灶君上天。有些地方在这一天祭祖。过年拉开序幕。 大年三十除,夕夜 贴对联,放鞭炮、烟花,吃年夜饭,守岁,祭天地菩萨。家人团聚吃年夜饭,饭菜要丰盛,要有鱼,取“年年有余”之意;不能全吃完,要留饭于初一吃,取“吃剩有余”之意。守岁一直到晚上12点,新岁到来,烟花庆祝。 正月初一,过大年 首先是“开门炮”。初一凌晨,家家户户争先恐后打“开门炮”,一般认为,越早越好。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送旧迎新和接福,俗谓“接年”。其次,穿新衣,祭祖拜神。先拜祖宗,再拜六神(灶神、檐头神、白虎爷、井神、土地神、财神),主要祈求全年人口平安,家业兴旺。最后是拜年。初一晨起,先在家内,晚辈给长辈拜年。从初二起,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年。按旧习,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初一不拜年的习俗在浙江部分地区还保留。 除去这些各地都相似的年俗 在浙江各地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年俗 绍兴 鲁迅先生笔下的小说《祝福》,开头就描述了自己故乡绍兴民间特有的盛大春节祈福大典“祝福”,现如今,这种盛大的仪式,依旧能在绍兴安昌镇近乎原汁原味地看到。镇上秉承着“祖礼不可废”的老人家,仍年复一年沿袭着世代传下来的“祝福”老规矩。 陈祖恩今年70多岁,祝福省级非遗传承人。耳朵有些背记性也开始不太好的他,对祝福仪式的流程却是如数家珍。每逢年,陈祖恩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就开始忙活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三,家家户户吃晚饭前,要送灶神上天。仪式也很讲究,灶台上起码摆放6个菜,荤素搭配,不同品种的黄酒3碗、饭3碗,点香3对、蜡烛2支。”陈祖恩说,准备就绪后,还要诵经烧元宝,烧一个念一遍经,送走的灶神要到祝福大典后才会接回来。 祝福大典讲究得很,要先选好日子,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至二十八之间,家家户户自行选定良辰吉日完成即可。 “祝福前,全家要掸尘,里里外外一定要搞得干干净净,仪式当天还必须全家沐浴净身,然后换上新衣服,穿上新鞋子。”陈祖恩说,祝福是很神圣的,从前老百姓期盼来年粮食有个好收成,全家平安健康而举行,现在祈福的含义更广了,有人求生意兴隆,有人求兴旺发达等。 祝福大典桌上要准备的东西十分考究。陈祖恩说,用于祝福仪式的菜叫“福礼”,共有5道荤菜,鱼、肉、鸡、鹅,外加一道乌贼干,乌贼干名叫“民富”,所有菜品必须全部清炖或清烧,不加任何作料。配着5道荤菜的还有一碟淡豆腐干和一盘盐。陈祖恩介绍,祝福的桌上必须摆得满满当当的,还要至少4种水果、4种干果,12杯黄酒,需不同品种,主食是粽子一碟,大米做成的元宝糕一碟,最后两种寓意着传宗接代和年年进宝。 “明年按照农历的算法多一个月,所以今年祝福要摆13杯黄酒,过去也有人家摆三茶六酒的,这个按家家户户自己的规矩定。”陈祖恩说,一般祝福仪式规定有两种,要么早上3点到6点,要么晚上6点-9点,从一家之主开始跪拜,然后依次往下按辈分祈福跪拜。 祈福通常控制在1小时左右,仪式结束后,“福礼”由全家分食,也叫“散福”,家庭成员都沾沾福气。 “我们家祈福是很讲究的,这么多年下来,我一直沿用我爷爷留下来的方式在做,每个步骤都不能少。”陈祖恩听祖辈介绍,祝福大典起源于元朝,所祀神像印有“南朝圣众”和“黄山西南”两种,是绍兴人一年中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如今只有在安昌镇还上演着如此古朴的祝福大典。 台州 相比绍兴人过年的讲究,台州人的年味多了一份“好客”。 又要回台州三门过年了,30多岁的郑女士最近心心念念老家的那碗“糟羹”。郑女士说,以前过年重人情味,远亲不如近邻。“来来来,我们家刚做好了糟羹,快趁热吃一碗吧……”郑女士回想起童年时过年的场景,满心怀念,那些街头巷尾各个邻居家传来的叫唤声,足能吸引全村的孩子相聚起来,大家端着碗轮流串门,过年简直是全村总动员。 跟全省各地不同,台州的元宵是正月十四闹的。这一天,台州三门一带的家家户户都会熬糟羹吃,天台地区又唤作“糊辣沸”。 “每家每户都会在这一天煮上两大锅糟羹。”郑女士回忆,正月十四天还蒙蒙亮,邻里街坊的厨房就纷纷忙活开了,精肉、冬笋、荸荠、香干、油泡、花生米、川豆、青菜等食材统统切成小方块,再与米粉或“山粉”调制在一起,倒进用柴火烧红了底盘的大铁锅,烧煮上几个小时后,香气四溢的糟羹就可以出锅了。 “每家熬好后都‘广播’一遍,孩子们端着碗一家家轮着喝,直到个个肚皮撑得滚圆滚圆的。”郑女士说,糟羹还被唤作“发财羹”,哪家的糟羹人气最旺,寓意着来年哪家的运势就越棒,因此邻里之间的叫唤也就特别热情。“现在我们家还有做糟羹的习惯,但也只是做来自己家人吃,很少听见有人去街上喊了。”郑女士略微有些遗憾道,年俗虽存在,终究还是少了当年那份津津有味的年味。 过年吃东西,都讲究一个“讨口彩”,而其中年糕是最不可少的,以前台州三门的农村家家户户都有捣年糕的习俗,但随着机器加工逐步取代传统的手工年糕后,手工制作年糕越来越少了,年味也渐渐淡去。 但在台州三门的个别村子里,除夕捣年糕的年俗却保留至今。捣年糕需要经过磨、蒸、捣、切几个环节,村民将磨碎的优质糯米粉蒸熟后,放到石臼里,一人翻糕,一人捣糕,将糕团捣得油光可鉴、韧性极好时,才移到已撒上面粉的干净案板上。几个成年人就着糕团反复揉搓,再用擀面杖把糕团擀开擀薄,切成块状,一块块洁白细腻、热气腾腾的年糕就制作出来了。蒸熟的糯米团子清香四溢,软糯诱人,总是引诱着孩子们流口水,捣年糕的大人就会喜滋滋地拧下几团丢进孩子们的碗里,“糊住”他们口水连连的嘴。 台州高枧乡小岙村的吴奶奶今年73岁,始终遵从祖辈留下来的过年习惯。每年除夕下午三四点,随着村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吴奶奶的“谢年”仪式就开始了,“谢年”是古老风俗的一种,感谢上天保佑一家人又平安度过了一年,并祈求来年能风调雨顺的一种形式。“谢年”起,家中长辈负责祈祷,小孩不能够随便嬉笑乱语。年夜饭前,台州很多地方还流传着“请老太公”的习惯,摆上供品,点香插烛,敬酒烧纸钱,祈求“老太公”照顾家门吉庆,合家老少平安。 不过,如今在台州地区一带,这些年俗活动正在简化甚至是渐渐消逝,与年轻人更是渐行渐远。 嘉兴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老教授、民俗研究资深专家吕洪年推荐了一个“年味”浓郁的宝地——嘉兴。嘉兴桐乡的濮院镇,自古以来风俗非常浓厚,一年之中,有不少节日都要庆祝,更不用说重头戏春节了。 69岁的夏云翔是土生土长的濮院人,对于濮院的人文典故以及乡风习俗再熟悉不过了,身为桐乡市作家协会会员的他还写过不少有关于濮院的文章。 “前几天小年夜,我们家还专门烧了赤豆糯米饭呢,就是为了送灶神。”提到过年的习俗,夏云翔第一个想到了小年夜烧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黏黏的糯米饭,是希望灶神上天汇报时,不要乱说话;加一些赤豆或者是糖,则是甜甜地为了让灶神多说好话。”夏云翔介绍说,小时候,每户人家在盖房子的时候,一定要在灶山上砌有灶君堂,里面就住着灶神。灶神专门监督每户人家是否实行了“光盘行动”。小孩子对他十分敬畏,每次往灶头上去放空碗时,都要看一下碗的内外是否还剩有饭粒,有的话就要拿下来吃掉,就怕灶神上天去汇报,然后派遣雷公菩萨前来打击浪费饭粒者。 “灶神每年只在十二月二十三吃一碗赤豆糯米饭。这个传统应该提倡,值得继承下去。”夏云翔表示,按照老一辈的说法,灶神每一年都会换,大年三十零点之后就开始迎接新灶神入住家里。“另外,除夕夜晚上任凭果壳丢满房间是不会打扫的,或者打扫完也是不允许将垃圾丢掉。” 除了小年夜的赤豆糯米饭送灶神外,嘉兴一带,农历大年初四还有“接路头”的习俗,又称“接财神”。尤其是做生意的店铺更是非常注重,“接路头”的细节也十分考究。 这一天,老板或员工会将店名写到灯笼上,提着灯笼到附近的关帝庙点烛进香,然后取回几根点燃的线香,拎着灯笼回店堂,把灯笼挂在大门口。店堂内客厅中间依墙的长条供台前依次放两张或三张八仙桌,围上桌帏。桌前两只对称的高脚蜡签上点燃两支粗壮的大蜡烛,灯火辉煌,中间香炉里插上香,并把从庙里取回的香一起插在里面。条桌上还供着财神爷的马幛,供品有三牲、水果和新年自家做的印花糖糕、团子等满满一桌。 最引人注目的是桌前从顶上刮下来一根细绳,系在一根筷子中间,两端各系一条大小相称的活鲤鱼,鲤鱼不停地跳动,象征着鲤鱼跳龙门,招财进宝。 而在长条桌的中央,挂上一串用糯米粉捏成的粉元宝,由大渐小,约9只,用一根削圆的细竹从元宝中央串起来。在元宝之间的空隙里插上一条条小块镜子玻璃,在烛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元宝周围还插满用七彩纸扎成的纸花,花团锦簇,熠熠生辉。这串元宝要供到正月半才取下,鲤鱼则祭完神后送到河里放生。 现在,“接财神”或许有许多方式,但“接路头”的仪式已经不太常见了。 春节马上就要到了 欢迎各位同学在文章下方留言 说说你身边那些?有趣的年俗 制作:陈致远 资料来源:青年时报浙江团知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feihaimaz.com/dwwzcs/10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海洋知识课堂第3期舌尖上的海味章鱼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